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统计,重庆市60岁以上人口为.04万人,占全市人口的21.87%。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.36万人,占全市人口的17.08%,位居全国第二,仅次于东北的辽宁省。 对比十年前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,重庆65岁及以上老人有.41万人,仅占全市人口多11.56%。 如果按照就业人数来看,全市第一、第二、第三产业总计万就业人数,1名60岁以上的老人,只有2.4位就业人员赡养。于是,更多的年轻人开始担忧起了“自己老了,养老金还有吗”。 在当下,甚至还有人表示:不少老年人的退休金都比上班工资都高,有的手上好几套房子收租! 重庆的老年人真的这么有钱吗?楼姐来到了重庆的两个公园,和老人们聊了聊,听了听他们真实的生活境况。 01 渝北宝圣湖公园 宝圣湖公园位于渝北区渝都大道和兴科大道之间,水域面积21万方,是渝北区第一大天然湖,湖岸线长近6千米,几年前铺上了塑胶跑道,成为了周边居民休闲健身、散步游玩的好去处。 到达公园的时候差不多4点左右,在湖边的观光走廊上,堆了不少废旧家具。有了场地、桌椅,这里也就成了周边居民的“免费露天棋牌室”。 在这群老年人中,楼姐找到了在远处围观的“吃瓜群众”蒋大爷。 01称呼:蒋大爷 年龄:65 老家:重庆长寿 居住方式:跟子女同住 持有房产:0 蒋大爷今年65岁,来自长寿农村。在远处围观,并非因为不会打牌,而是这群人中没有一个是蒋大爷认识的。 据蒋大爷介绍,自从年老板去世后,儿子就把他接到了重庆一起生活。但离开农村老家,来到陌生的城市,让老人很难适应,即便是过了5年多的时间,蒋大爷还是没能结交到“能一路耍的”。 跟“探索新大陆”一样,蒋大爷对重庆的探索范围依旧是以生活圈为半径,小心翼翼地逐步开拓。 “来重庆5年多,最远去过解放碑。”除了熟悉的回兴,蒋大爷还坐公交去过几次观音桥、园博园等周边的公园。解放碑还是儿子刚结婚的时候,带着双方父母一起逛的,那时候蒋大爷还没有正式搬到重庆来住。 “转公交太麻烦,坐不来轻轨,稍微远点的地方都没去过”不熟悉重庆公交系统,也是蒋大爷“走不远”的原因,平时都活动轨迹就是孙女学校—菜市场—小区的三点式。 除此之外,蒋大爷也没有太大的兴趣爱好,女儿也远嫁到了外省,一两年才回重庆一次。平日里接送孙女、买完菜后,自己也没有其他事,只能到小区周边到处溜达,消磨时光。 说到自己的养老情况,蒋大爷表示:“农村哪里去找钱哟,儿子结婚买房拿了8万,女儿结婚都给了3万。” 除了为数不多的养老储蓄,蒋大爷之前一次性补了3万多元,参加了新社保,现在每个月领得到多块:“基本生活是够用,只要不得病啥子都好说。” 02称呼:游大爷 年龄:58 老家:陕西榆林 居住方式:与子女分开住 持有房产:2 游大爷来自陕西榆林,目前也是住在陕西的,这次来重庆是因为女儿生了孩子,专门来看外孙的。正准备坐飞机到鄂尔多斯,再坐高铁回家。 游大爷还有2个儿子,一个在西安成家,一个在北京工作,老两口仍旧在榆林种大棚,只有春节和中秋的时候,一家人才有团聚的机会。 对于一家人分居四地,游大爷表示:“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,肯定是往大城市发展得好,现在交通都很好,来回都很方便了。” 除了老家有农房,游大爷在县城里还有套房子,但自从种大棚之后就很少回城里住了,平时都要守在大棚里面,只有夏天太热的时候不种菜才回城里住。 没有子女在身边,会不会感到孤独? 游大爷说:北方的孩子离家早,从中学开始就很少回家了,大学毕业了也都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。也可能也是年龄还没到,再者自己上面还有老人需要照顾,并没有感觉太孤单。 子女能经常在身边固然很好,但要自己像其他人一样去专门给子女去带孩子,游大爷表示自己还做不到。 说起养老的问题,游大爷认为自己年轻时“下过井、挖过煤”,现在年纪大了,还是能自力更生,养老的说法“现在还为时尚早”。 对于养老保险,游大爷表示:人还是要自强,自己不相信,也没买过任何形式的保险,靠子女养老、靠保险养老都是靠不住的。 03称呼:刘叔 年龄:63 老家:重庆渝北 居住方式:和子女分开住 持有房产:2 刘叔是老渝北人,以前在两路。修机场后,就搬到了回兴。目前和老伴一起住,两个儿子都已经分了家,跟着老二过。 刘叔之前是船厂职工,下岗后开过馆子、摆过烟摊,现在除了有套老房子之外,还有间门面,每个月能有多元的租金收入。 但即便在外人看来,这样的退休养老收入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,但刘叔还是和很多老年人一样,出去遛弯的时候,总会带一个塑料袋,看到路上有塑料瓶、纸块之类的,就会收集起来带回家。 据刘叔介绍,周边“捡瓶瓶”的老年人很多,自己还是个“业余中的业余”:“反正也是没事做,捡起耍。有的老婆婆凶,天不亮就出来捡,哪个小区有人搬家她都晓得,一个月不说千把块,三、五百块是搞得着的。” 对于养老生活,刘叔还是有所忧虑:前年老二结婚,买房拿了10多万,现在媳妇怀起的,没上班。现在年轻人压力大,一个月工资找不到好点的,我们也帮不到啥忙,能贴点是点。 04称呼:黄阿姨 年龄:65 老家:重庆渝北统景 居住方式:和子女同住 持有房产:1 带着孙子的黄阿姨老家在统景,搬到回兴这边来已经有10多年了,从大孙子出生就跟着儿子一起住,“媳妇生大的个坐月子,真的把我累得遭不住,头的两个星期后半夜都没睡过瞌睡,生老二的时候还好,没遭过啥子罪。” 黄阿姨的儿子和媳妇都是上班族,平时的家务基本都归她负责,儿媳偶尔在周末的时候会帮忙做点家务,平时的接送孩子、买菜、洗衣、做饭、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。“累倒是不累,早就习惯了,反正一辈子都是劳累的命,只要一家人过得去就得行了。” 关于手里有没有房产、养老金等问题,黄阿姨表示:统景镇上还有老套房子,一直都空着的,租不出去也卖不出去。 而养老金,由于黄阿姨之前买的时间比较晚,前两年每个月是多,现在涨到了多元。除此之外,媳妇每个月还会给黄阿姨2千的生活费,作为家庭的生活开支:“节约点还是够的,剩也剩不到好多。” 05称呼:郭大爷 年龄:68 老家:重庆开州 居住方式:和子女同住 持有房产:1 独自坐在广场椅子上的郭大爷略显寂寞,这是他来重庆的第3年,虽然已经适应了重庆的生活,但“始终不如老家自在”。 郭大爷在开县(州)农村还有个老家,夏天最热的时候要回农村去避避暑,偶尔老家走人户的时候回去看看老屋。 关于养老金,郭大爷表示:社保一个月只能发多,年龄过了70岁还要再涨点。 郭大爷话不多,但能感受出重庆城于他而言是有一定隔阂的。虽然儿子已经在重庆安家,接父母来享受清福固然很好,但这终究是儿子的家,不是自己的家。 02 南坪南湖公园 南湖公园是重庆南岸区四小区附近的一个街心公园,虽然地方不大,但确实是“城市里的一抹绿”,同时为周边的老少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散步的场所。周边的小区大多也都是上个世纪的老房子,所以居住的人群也大部分是老年人。 比较好奇的是,公园的名字叫做“南湖公园”,但并没有看到一点湖水的影子,就连一处水坑都没有。楼姐以这个问题向附近的老人请教,也是从这里打开了话匣子。 06称呼:陈阿姨 年龄:70 老家:重庆南岸区南坪 居住方式:和子女分开住 持有房产:1 据陈阿姨介绍,公园原来是个臭水凼,前几年把它填了才修的公园,现在确实环境好了很多,来耍的人也多了。 陈阿姨有2个女儿,目前都住在渝北,自己住在南坪,偶尔周末会来看看她,但自己却很少去女儿那边耍。“难得坐车,我个人在这边要吃有吃要穿有穿,多安逸。” 除了坐车的问题,身体不宜出远门也是陈阿姨不爱走动的原因:“支气管炎,走几步歇几步,爬个楼梯要半天。” 关于养老问题,陈阿姨的想法很开放:等我以后动不了了,也不要哪个来服侍,我个人去住养老院,联都联系好了的,打个电话就来接人,方便的很。 07称呼:刘大爷 年龄:68 老家:重庆南岸区南坪 居住方式:和子女同住 持有房产:1 刘大爷也是在南坪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居民,目前跟着大儿子一家住在南坪,媳妇负责家里的饮食起居。 说起跟儿子住在一起的生活,刘大爷表示:房子其实是他自己的,儿子之前在车厂上班,出来后干过很多行业,但都“没整出啥子名堂”。 “托儿车、托儿车开不走,生意、生意做不走,现在还在屋头耍起的,媳妇也是在超市上班,没好大收入。现在孙子工作了,也是说起要买房子,拿啥子买?有啥子法?” 对于自己的养老经济状况,刘大爷表示:自己以前是小学老师,现在的退休工资,只够生活,经常吃药看病,剩不到多少。 刘大爷还谈到自己身后事:“也不要求儿女好有孝心,下不了床喂汤喂水、洗身洗背这些还是起码的孝心。反正等我们两个老了,剩的还不都是他们的。” 08称呼:王阿姨 年龄:56 老家:四川广安邻水 居住方式:和子女分开住 持有房产:1 王阿姨来自广安邻水,这次来重庆是专门照顾女儿坐月子的,“现在都娃儿都精细,我们这些哪里照顾得来,只能做做饭、做做家务这些。” 刚来重庆的时候不熟悉,买菜都是王阿姨女儿用在网上买,现在稍微熟悉了,自己也能出门买菜、逛超市了。 说到老家的房子,王阿姨表示:之前因为修公路占了农村的房子,就被安置到了县城,现在和老公做了点小生意,“过点简单生活”。 关于今后养老的问题,王阿姨觉得还是只能靠自己挣:“只有个女儿,没得儿,还不是得靠自己,趁年轻多挣点老本,不然老了哪里还能找到钱?” 09称呼:谢阿姨 年龄:59 老家:重庆大足 居住方式:和子女同住 持有房产:1 谢阿姨来自大足,来重庆2年多,目前跟着儿子一家住。虽然自己每个月有多的养老金,但有时候出门也会带个口袋“捡瓶瓶”。 说起“捡瓶瓶”,谢阿姨告诉楼姐:老家捡废品的老婆婆还要多些,重庆城要大些,废品也是要多些,要是勤快点还是有点收入的。 在乡镇生活惯了的谢阿姨其实并不喜欢重庆的生活:“在老家还能跟街上的邻居打打小牌,吹吹牛,上重庆来人生地不熟,只有个人闷在屋头。要不是看两口子上班忙,娃儿没人管,我才不得来。” 关于今后的养老计划,谢阿姨还是打算等孙子再大一点了就回去:“乡镇空气也好,下楼就能买菜,哪里都方便。” 03 访问总结 考虑到沟通、对话的顺畅,这次访问的是70岁以下的老年人。除了两位老人来自外省,主要还是重庆本地人。 在这些老人中,跟子女同住的占比并不多,有条件分居的,基本也都是分开住。但就名下房产而言,并没有网上说的“人均几套房,等着收租”那么夸张,大部分老人都只有目前住着的这套“不值钱的老房子”。 关于养老金,从问到的这些老人中有部分告诉了楼姐,其中最高的是之前当老师的老人,除开补贴,每个月就有多元;而较低的是来自农村的老人,每个月只有1、元的养老金,确实差距比较大。 但不管有没有房产,从访问到的情况来看,老人们对自己的晚年生活多多少少都有些忧虑。相对于养老金的多少,他们反而更加担忧子女今后的生活。 其中一位老人就表示:“颈子都埋在土里的人了,钱少点就少花点。” 而从农村搬到城里跟子女生活的老人,大多数都只有“农村老屋”。 跟随子女生活,其实大多数也并非是“跟着享清福”,反而是帮助子女照顾家庭。甚至在子女买房、结婚等重要节点,给予了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最大帮扶。 离开自己熟悉的社交圈子,来到陌生的城市,他们的生活轨迹也都围绕在“家—学校—菜市场”周边,担任起了“家庭管家”的责任。除了接送孩子、买菜,似乎也找不到其他出门的理由。 作为年轻人,我们也许能明白父辈们的不易,想要他们安享晚年,不再操劳。但作为父母,他们想要的却是趁自己还能动弹,为子女的家庭“再添一块砖,再加一片瓦”,这大概就是“中国式家庭”吧。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一下你家老人的生活情况,房产情况~ ENDEND 更多重庆楼市资讯点击下方小卡片,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13801256026.com/pgsp/pgsp/524.html |